七一社區        注冊

高新民:構建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

2013年08月26日08:2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構建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

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作為一種“活動”可以有始有終,但堅持群眾路線、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則需要持之以恆,構建隨著環境與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完善、逐步健全的長效機制。

真正的長效機制,就是把作風建設、群眾路線蘊含在常態化的工作之中。這裡首先強調的就是深化改革,真正轉變政府職能,把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融入到政府各職能工作的各個環節之中。政府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是其天職。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管理體制和文化體制的改革,政府的職能也順應市場經濟需要已經進行了幾輪改革,減少行政審批,適度放權,近幾年又進行了大部制改革,各地方和基層在方便為民服務方面也採取了多樣措施。但是,職能部門在主動為社會服務方面依然有差距,在某些地方,沒有關系不辦事、沒有好處不辦事現象依然存在﹔辦事相互推諉、某些群眾合理訴求久拖不決的現象依然不是少數﹔對上一套對下一套依然盛行,等等。因此,以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為切入點,真正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是最大的聯系群眾。一是權力運行過程公開。最近剛剛公布2015年前縣級政府實現包括“三公經費”在內的多項信息公開,是改革的嘗試。隻有權力運行過程公開化規范化,某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才能減少生存土壤。二是以服務對象的滿意度為考核標准,迫使某些職能部門認認真真為群眾辦事。三是減少層級、減少閑職,淡化官本位色彩,為職能轉變創造條件。

聯系群眾長效機制需蘊含在執政黨的功能轉變中。黨是政治組織,但正如鄧小平在1956年黨的八大所說,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正因為、也僅僅因為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在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執政黨需要實現部分功能的轉變,即強化黨的社會服務功能,以服務為宗旨為途徑來提升內在實力和外部形象,形成社會凝聚力、影響力。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服務是“三型”政黨建設的中心。黨的先進性,就體現在能否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中。

聯系群眾長效機制,體現在制度化的民主決策和領導方式之中。當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群眾路線,具體表現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通過調研、座談等方式,把群眾分散的個體的意見轉化為集中統一的意志,再到群眾中去貫徹執行。這裡主要依賴領導者主動到群眾中去。在社會轉型時期,利益多元且利益博弈日漸突出,依據傳統的調研座談等方式固然可以聽到群眾意見,但任何座談的參加人員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群眾意見,因此,某些重大社會公共事務從議題提出就可以公示,社會參與討論,聽証咨詢,會議決定,依法決策。群眾路線蘊含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僅僅是靠領導者自覺到群眾中去,而是以制度化的方式把自上而下的調查研究與自下而上的社會參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成為決策過程的常態化做法。

聯系群眾長效機制,還體現在多渠道社會協商對話機制和社會管理格局的創新之中。社會越是多元,越需要協商對話。各地一些因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等引發的事件中,可以看到利益各方溝通不足、手段單一等問題。社會協商對話的最大好處,就是利益相關方平等參與討論,尋求共同利益,各方為達到共同目標而各自溝通、妥協。在執政黨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大格局中,多元力量共同治理社會已經成為大趨勢,因此,哪些事項、由哪一級組織與民眾之間溝通,哪一部分組織和民眾之間定期協商對話,都需要有制度化規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高新民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