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韓慶祥:從完善“分配、保障、救助”入手促進公平正義

2013年08月22日11:2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教授韓慶祥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

人民網北京8月23日電 (朱書緣)今天上午,就中宣部理論局通俗理論讀物《理性看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人民網強國論壇邀請5位專家進行座談,就該書開篇“公平正義怎麼保障”這一話題與網民在線交流。

網友“憶清秋”提問:在一段時期裡,由於片面的理解,運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理念,在效率優先的導向下,一些人缺失人本理念,借效率公平的地位差異,把效率優先作為保護傘,把社會公平冷在一邊,結果採取了一些不公平的手段來攫取財富,使財富積累過程中不公平的現象大量出現,想問一下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問題。

對此,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教授韓慶祥指出,從歷史來看,從古至今,生產和分配這兩個問題,在我們中國,生產問題相對容易解決,分配問題就不大容易解決。在中國的古代,唐朝、宋朝、元朝、明朝以及清朝,GDP在當時世界都是領先的。清朝的GDP是當時英國的6倍,日本的9倍。中國的陶瓷、園藝、絲綢、茶葉、建筑,這些中國制造的產品,當時都是時髦的產品。十八世紀經歷了一場中國熱。既然如此,為什麼在中國古代社會還發生了無數次農民起義,而農民起義打的旗幟都與均貧富有關,這就說明什麼呢?就是生產和分配,生產問題相對容易解決了,分配問題不大容易解決。

落實到今天,如何來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呢?我想是不是可以建立一種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這樣一個分配的結構,這樣的結構是基於公平正義的。初次分配主要在市場領域當中來進行。在這個分配當中,它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效率。初次分配怎麼來解決效率?就必須體現兩個公平:一個是機會公平,一個是分配公平。機會公平的實質是各盡其能﹔分配公平的實質是各得其所,得其應得。當我們的民眾各盡其能了,得其應得了,各得其所了,既有創新能力、創新活力,心情比較舒暢,效率反而出來了。

第一次分配帶來效率的同時,還能夠產生一個新的問題,就是結果出現了較大的差距。能力大的,貢獻大的,他拿的可能相對多﹔能力小的,貢獻小的,拿的相對比較小,馬太效應一形成以后,拿多的人越拿越多,拿少的人越拿越少,出現結果不公平。我們進入第二次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在政治領域當中來進行。這個分配的主體是政府,政府在第二次分配中更應該體現公平正義,更應該強調公平。實際中央的政策已經體現這一點了,包括近平總書記很多很多講話都體現這一點了,就是剛才我們這位教授講的,就是通過稅收來解決由於能力貢獻大小拉開的差距,通過法治來解決以權謀私,通過整治規范秩序來解決壟斷企業獲得更多的壟斷資源,這是第二次分配,主要在政府的政治領域當中進行。

還有第三次分配,要進入社會領域當中。而這個社會領域與公民有關,與社會組織有關,與慈善救助有關。在社會領域當中,公民有一種救助的社會心理,奉行人道的原則,社會組織要慈善。這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強調的是分配制度,第二次強調是保障制度,第三次強調的是救助制度,從分配制度、保障制度、救助制度入手來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