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張怡恬:發展中的“增”與“減”
張怡恬
2013年07月29日14: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和我國經濟生活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凸顯的雙重影響,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面臨嚴峻形勢。中央明確提出了保增長的要求,並具體闡釋了保增長的科學內涵,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各地各部門大都能夠正確執行中央的決策,但也有一些地方出現了盲目投資上項目、污染指數反彈等不良苗頭。這說明,正確處理發展中的“增”與“減”的關系,什麼時候都不可忽視。越是在下大力氣保增長的時候,越應該注重做好“增”與“減”的文章,把保增長與節能減排降耗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提高科學發展水平。

處理好“增”與“減”的關系,是伴隨經濟發展全過程的重大問題。與人類的發展需要相比,土地、礦產、資金等資源總是稀缺的。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我們應致力於用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產值、減少投入﹔應不斷調節產品供給結構使之與不斷發展變化的有效需求相匹配,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效益、減少浪費。對我國而言,處理好“增”與“減”的關系有著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低、發展很不平衡的國家,發展中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特別突出。我國又是一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在體制轉型及連續多年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特殊的國情,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依靠大量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實現增長、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工業化道路,而必須開辟一條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科學發展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在增速度、增產值、增效益的同時,盡量減少物耗、減少浪費、減少污染。

做好“增”與“減”的文章,頭腦中必須時刻繃緊科學發展這根弦。“增”與“減”,做的是量的文章,影響的是發展的質。做好這篇文章,實質是主動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從速度、結構和效益的結合上提高發展質量和可持續性。所以,增速度、增產值、增效益是發展,減物耗、減浪費、減污染也是發展。“增”以“減”為前提,“減”以“增”為目的,二者辯証統一於科學發展的目標和要求之中。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節能減排降耗,這樣的“增長”不是真正的增長,也不可持續。當前,有的領導干部對“增”非常重視,想方設法拉投資上項目,把經濟速度搞上去﹔對“減”則馬馬虎虎、敷衍了事,甚至以保增長為由打環保政策的“擦邊球”。究其思想根源,有的是受到重物輕人、重速度輕質量的傳統發展觀的束縛﹔有的則認為“增”是顯績、“減”是潛績,潛績沒人看得見,顯績才是提拔晉升之本,歸根結底是私心雜念作祟。這樣的觀念和做法,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要求,不利於保增長目標的實現,必須加以糾正。

做好“增”與“減”的文章,應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人民群眾是發展的主體。他們身處基層,最了解實際情況﹔他們投身火熱的發展實踐,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智慧。在發展中增什麼、減什麼,怎樣增、怎樣減,應該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廣泛集中群眾智慧,把各方面的發展積極性調動起來,這樣才能實現科學、民主決策,使保增長具有深厚基礎和強大動力。

(《人民日報》2009.04.22理論版) 

(責編:方蕊娟、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